【中国教育在线】刘献君:将文华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办强校

来源: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23-05-26    作者:作者:刘献君

5月24日,在文华学院建校20周年庆典上,文华学院校长刘献君发表讲话。他说,文华学院20年建设、发展之所以取得好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坚持共同创造和坚持依靠“名校”办“民校”。展望未来,我们要坚持二十年办学经验,坚定不移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办强校,稳居国内同类院校第一方阵!

以下是讲话全文:

文华学院校庆20周年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今天,我们在此简朴而又隆重地举行庆典大会,共祝文华学院建校20周年。二十年来,我们共同见证了文华学院从无到有、从东湖之滨到光谷腹地、从十年建校到十年发展的成长历程,见证了她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文华的创建与发展离不开全体师生的努力奋斗,离不开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校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文华学院发展的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谢意!

一、20年回顾

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大学为目标,致力于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我们赓续母体华中科技大学的基因血脉,本着坚定的信念、开放的心态、合适的招数,全校师生共同创造,探索出一条民办教育转型发展新路径,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形成了文华的使命、理念和精神。

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因为有自己的使命、理念、精神。

——我们在建校伊始,即确立了“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办学使命。围绕使命,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提出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多次开展“理解尊重,践行尊重”的活动。

——我们在建校十周年时,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形成了“博学笃志,本立道生”的校训。意在勉励学生汲取广博知识、树立远大志向,通过不断努力与实践,找到自我发展的空间。

——我们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共同”的组织文化。师生围绕共同目标、通过共同创造、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以红枫为文化载体,凝练出“傲立寒霜、红烁如火,厚积薄发、独树一帜”的红枫精神,成为全校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

20年来,在使命、理念、精神的指引下,学校形成了两条主线: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和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

2.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建立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持续优化结构,构建了应用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学科专业优势,将专业链嵌入地方产业链,规划“6—4—2”重点学科专业布局,培育了一批高水平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如“通信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据科学与光电信息、智能传播与文化品牌”获省级特色优势学科群立项,3个基地获湖北省重点科学研究基地。

——我们强化产教融合,在生产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校企合作育人,先后六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在“融合中生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经过20年的建设,基本实现了从“带土移栽”向“去土留根”的转变。


——我们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双创教育,荣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培育了武汉市创业十佳、长江学子等近百名典型就业创业人物。如,校友曹冲同学2017年创办公司,研发的系列自动点胶机产品占据国内90%市场,并为德国宝马提供消失模相关技术。

3.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创建了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

学校在创办初期提出:办学要有特色,特色需要创建。文华个性化教育是一个从偶然、必然到自由的探索过程。从160多名多门不及格学生转变的偶然事件中,开始个性化教育的探索。

——二十年来,全体师生共同创造。杨叔子、黄旭华等三十多位院士,潘懋元、顾明远等数十位教育家先后来校指导。田家炳基金会连续资助个性化教育行动研究。

——我们首创潜能导师制,以“帮助学生发掘优势潜能”为突破口,逐步形成由班级潜能导师、项目潜能导师、设计潜能导师组成的潜能导师体系。创建周日晚点评,寝室小讲堂等,增进师生交流。

——我们创建了“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抓住“潜能、立志、空间”三个关键点,实施“三个一”行动,分步推进“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推动个性化教育走向深化。

——我们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了多样化平台。建立“共性与特性”相融合的课程体系,针对“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类学生特点分类制订培养方案。丰富课程资源,改进教学空间、校园空间、制度空间、精神空间、网络虚拟空间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由发展的空间。

——我们强调“严格要求是最高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等于学校放任自流。我们坚持全体学生早自习制度、大一新生晚自习制度,从不间断。二十年来,探索形成“尊重学生、严格要求、科学指导、自主学习”的个性化教育路径。将“管理也是教育”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形成良好的学风。

个性化教育最大的功效在于,使学校教育由单一的知识教育转变为智慧教育。让学生自觉地认识自我、发掘潜能、明确目标、学会选择。学生说“这是功德无量的事”,会影响他们一生。

4.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初步建成了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我们高度重视教师引进、发展,董事长亲自抓教师引进,保质保量,严格抓好入口关;提出建立最具活力的人事制度,采用“制度+机制”的方式使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实施“安居工程”,为教师安心教学提供保障条件。

——我们以学习研讨为基础、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课程设计为重点、以竞赛培训为契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形成个体内在教育理念,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如已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获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5项,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们的教师获得学生高度评价。在每年的毕业生访谈中,学生谈得最多的是老师和辅导员。老教师以身示范,青年教师谦虚好学,形成了一支“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和谐队伍。

5.经过20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建成了一座优美的校园。

20年来,吴文刚董事长带领师生从东湖之滨起步,迁至华科附近、光谷腹地,建成了这座优美的校园。

——我们先后建设了武汉、红安两个校区,占地达1845亩。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红枫成林,被誉为“武汉市高颜值校园”。

——我们十分重视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8亿元,建成120个实验室。其中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和创新中心”,投入600多万元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地”。近年来又投入1.4亿元建设体育馆和艺术楼。

——我们注重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校园中《问礼》、《对话》、四大发明等人文景点十分醒目。红枫林、樨园、明湖、镜湖等座落校园之中。优美的校园为学生学习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回首过去的二十年:我们建成了一所能够接纳两万余名学子的现代化大学,创办了一所为社会高度认可的民办高校;我们满足了广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社会培养了6.5万多名合格毕业生,他们很多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骨干;我们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期待联系在一起,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受到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20年建设、发展之所以取得好的成就,主要原因是。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文华在湖北民办大学中率先成立党委,率先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引导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暑期研讨会,学习教育理论,探讨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针对问题,学习教育理论,共同研究探讨教育规律。引导全体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形成个体内在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

坚持共同创造。一所学校,所有师生围绕学校目标,共同创造,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首先,要尊重师生,调动师生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其次,通过制度性交流,打通共同创造的渠道;再次,表彰参与创造的典型,形成共同创造的氛围。文华发展中很多好的理念、做法,都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果。

坚持依靠“名校”办“民校”。举办独立学院,依靠公办名校推动民办教育发展,是我国发展民办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吴文刚董事长有深切的教育情怀,较强的经济实力。在文华学院办学的过程中,紧紧依靠实力强大的华中科技大学,聘请华中科大等名校的干部、教师担任学校各级管理者、学科专业负责人,依托名校培育教师队伍,共享教育资源。我代表学校向华中科技大学及相关大学的领导、老师表示感谢。

二、开启新征程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二十年仅是刚刚起步。二十年是文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十年提高”的新起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期,学校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机遇与新挑战。

1.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应用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普及化阶段的新挑战。

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普及化时代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特征。伴随规模快速扩张,适龄生源下降,民办院校生源危机更加严峻,生源结构更加多元,生源质量面临考验。这就迫切要求学校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满足学习者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

3.数字化转型的新生态。

国家提出“数字中国”战略,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带来一场教育的工具形态、知识形态和社会形态的整体变革,推动大学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转型创新。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数字化对学生未来工作技能的影响,面向未来工作新领域,搭建数字化教育新空间。

4.规范化发展的新要求。

民办教育已成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国家明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规范办学行为,更加秉承公益为先的价值导向,更加注重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治理能力与水平。唯有规范化,民办教育才能生存、发展、提高。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还存在不少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和堵点,表现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不够深,产教融合有待加强;一流学科专业和重点基地少,学科专业水平不能很好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特别是科研创新动力与数字素养亟待提升;现代大学治理能力与服务支撑力不够强,与学校提高阶段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三、面向新未来

展望未来,我们要坚持二十年办学经验,坚定不移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民办强校,稳居国内同类院校第一方阵!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公益性办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展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青年“生力军”。

——面向未来,我们要创特色争一流,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面向一流提质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从“去土留根”到“枝繁叶茂”;以系统思维深化个性化教育办学特色;着力推进数字化战略,将“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平台转化为“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智慧学习平台;探索个性化、数字化、生活化、终身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未来大学的“文华样板”。

——面向未来,我们要激发人才活力,全面促进教师队伍上水平。坚持人才强校,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构建团队、方向、平台、成果一体化学科专业建设共同体,力争硕士学位点实现新突破;激发人才创新的制度活力,推进效能评价改革,构筑区域民办教育的“人才高地”。

——面向未来,我们要勇于担当责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新动能。坚持开放兴校,构建开放、系统、规范的高水平办学格局,建立一站式学习服务社区,开拓海外学习机构,成为社区人才培养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健康运动中心,全方位、多层次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撑和产业服务,建成与光谷拥抱最紧的“开放大学”。

面向未来,融入新时代,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守住根本、不断创新,努力推动学校迈向新台阶。围绕共同目标、师生共同创造、实现共同发展。我们相信,文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身体健康,事业辉煌;祝各位校友家庭幸福,前程似锦;祝老师们、同学们工作顺利、学习进步、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

  • 投稿地址:文华学院宣传策划处  027-87599739
  • 投稿邮箱:454440506@qq.com  
  • 投稿须知:1、提交的新闻稿由部门负责人审核,对稿件真实性、客观性负责。
  • 投稿须知:2、摄影和艺术设计类配图稿件,若需图片处理请联系引航团队。
  • 投稿须知:3、首页轮播图要求图片像素1380*460以上,并保证图片质量。
  • 投稿须知:4、新闻网对来稿有修改权,公平对待每一篇投稿,以质论稿。
文华官方微信
杏彩体育直播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