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冲,2017年毕业于文华学院。在校期间荣获“文华好青年”、“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大学毕业后进入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20年考入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攻读新闻学博士学位。
一个非典型的考研案例
一志愿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陶文冲,早前便以377分的初试分数无缘华科复试了。最终在与1200多名调剂考生的比拼中,他入围到20人招录名单,调剂至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他将自己称作“一个非典型的考研案例”。在好友的推荐下联系到了新闻系的陈奕老师,他一边进行着专业课复习,一边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做传播学的选题研究,而正是这个过程,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考研择校。
在收到华侨大学复试通知后,他为自己准备了半米多高的证明材料,包括在校刊参与采编的近十本杂志、在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中编写的数十万字的关于国际关系的学术文件、已经发表的新闻传播类学术论文、在《中国教育报》头版上的数篇报道、数十张大大小小的奖状,等等。当时,面试的老师也十分惊讶这个学生能有这么多的实践和科研经历。他也对自己知识结构元满信心,包括老师提出的关于法学、国际关系的问题,他也能基于自己的思考,从容地做出回应。后来,面试他那个组的一个老师告诉他,当时他们给了他全场最高分——95分。
去探索,才知道什么是适合
2013年,陶文冲考入文华学院城建学部土木工程专业,大家以为他的人生将从一名搬砖工成长为一名工程师,然而他却度过一个在别人眼里不务正业的四年。入校后他参加了学校文华新闻社,他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写新闻,手是他利用“一人一课表”给自己提供的“空间”,专业与爱好两不误,终于跨专业考上了华侨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典礼的大会上陶文冲说:我没有遵循父母的意愿,但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尊重了我,最终我和家人都感谢文华。在校期间,他记录着属于文华和自己共同的历史记忆。统筹了4期《文华》的采编,主持了26个深度专题报道的策划,担任54篇文章的主笔,为文华校园品牌建构和校园文化挖掘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育行业第一大报《中国教育报》里,他感受到了专业媒体的魅力,看到专业的内容生产,见证了自己的报道和刘献君院长的文章出现在一份报纸上。虽然是工科专业出身,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他的几篇报道全都发表在了原本就版面稀缺的教育报头版上,月业务量居湖北记者站第一。
他的成功,是因为他不是一个人
在文华四年的积累为他研究生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他的工科背景也让他对于新媒介技术有一个不错的理解。此外,本科期间长期对于政治、经济的观察,得他的学术视野相对开阔。
在毕业典礼上,陶文冲曾这样说道:“于我而言,文华给我的自由和空间,除了我所在的城建学部为我的成长所释放的自由,还有来自跨学部的老师们传递出来的包容和善意。虽然由于学科界限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有些资源仅仅专属于学部内部,但我相信,有朝一日,学部间的人与空间能被彻底打通并连接起来,资源的分配会不断流动,学生在学校的成长空间,能借此得到超越和拓展。”
陶文冲坦言,最终能跨考成功,一方面是自己长期的积累和实践经历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童玲老师、辅导员杨怡老师在内的几位老师对自己个性和潜能的引导,以及老师们跨学部给手自己的学术指导,比如:陈奕老师耐心指导了他三个月有余;还有经管学部的赵春燕、孙跃等几位老师也细心地提出指导意见。
回归与超越,做断而敢行的文华人
陶文冲在华侨大学里也将文华4年的个性化教育成果带到了研究生阶段,他花了大量的精力去校外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会议,通过对外交流学习开阔视野,打磨自己的研究内容。
第一次在校外参会让他印象深刻,六位做报告的嘉宾除了陶文冲以外,其他全部是高校的老师,其中两位是博士生导师。这让第一次做学术报告的他,感到压力很大,但也因此收获了这一领域权威专家的评议机会,其中川大文新院的副院长、四川外国语新传院院长都给了他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前者还是他论文引用文献的作者,确实挺让人激动的。这样的经历,又激励了他相继参加了中传主办的中国传媒经济年会与华侨大学主办的福建省传播学年会。2018年5月,他获得了第十三届“全国新闻学子优秀论文大赛”二等奖。
除了学习的内容,课外时间他也是一位个性化教育的传播者,在新传考研辅导机构担任兼职讲师,主要辅导新用传播学考研。比较有意思的是,其中还有一个文华通信工程的学生也跨考了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最后以面试第一、总成绩第四,考上了该校的专硕。陶文冲回忆到:“当时的复试现场,复试他的刚好是我们学院副院长,我们副院长还特别肯定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我们文华的生源质量。自己的母校、自己的学弟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确实让人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