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遗课堂油菜搬到花田 这门省级一流课程吸引武大华科等校70余名师生
文华学院将非遗课程“搬”到花间田野,学生们走进花田中。通讯员方蔚 摄
长江网记者熊美琪
大学生们喜欢的非遗课怎么上效果更好?3月30日,文华学院将省级一流课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课程搬到花间田野,邀请学院师生在如画美景中写书法、学礼仪、煮砖茶,还吸引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多所高校参加,此次课程共70余位师生参与。
学生们在花田中进行非遗项目体验课的精彩展示。通讯员方蔚 摄
3月30日,在马鞍山森林公园太渔桥附近的油菜花海中,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正进行古琴、琴歌、吟诵、书法、围棋、品茗、民歌、民间舞蹈、投壶、鱼龙、舞龙、太极、健身气功等10余项非遗项目体验课的精彩展示,并与游客亲密互动,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放眼望去,远处的学生们穿着汉服、舞服、武术服,背着古琴、茶具、笔墨纸砚,举着小巧的鱼龙、霸气的长金龙,有说有笑,缓缓走过太渔桥,到达百亩油菜花海。
古代问礼课。通讯员方蔚 摄
在花海高处的草堂里,正在进行古代问礼课,一声“起”“兴”,学生拜见非遗代表性项目东腔调吟诵传承人陈思中老先生后,便开始了非遗体验吟诵和弦歌。陈老先生身着汉服,讲解诗经《麟之趾》,并用东腔调吟诵:“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古朴的吟诵声、抑扬顿挫的东腔调,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看见古代老先生在教学,感受长辈对自己的殷切祝福和期待。
学生们写好的书法作品。通讯员方蔚 摄
花间小道边的几位少女正在给同伴整理妆容,一描一画,一拢一簪,游刃有余,金色的油菜花丛和汉服、古典妆容完美搭配,赏心悦目;不远处茅屋下几位古代书生装扮的少男少女,在桌上铺好笔墨纸砚,一笔一画,控笔运腕,学习中国书法,旁边的绳子上晾着几幅刚写好的书法作品,有小篆、行书、楷书等,引来不少游客驻足观赏赞叹;花田中一位女子正在泡茶,先后煮泡了湖北赤壁青砖茶、赤壁明前春茶、云南古树生普,茶香悠远醇厚,前来品尝的游客赞不绝口。
舞龙队的少年正在舞龙。通讯员方蔚 摄
花田旁舞龙队的11位少年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扎制龙头,威风凛凛。不久,一条金黄色的长龙在花丛中蜿蜒游走,它沿着花海,一会追逐小鱼龙,一会追逐着龙珠,引人注目;花海间的三棵老树下,一少年弹奏着古琴,一少年吹箫,亭亭玉立,安静闲适;不远处,有人在书写琴谱,有人在研究围棋,有人在画画,还有来自武汉体育学院的少年们,身着武术服,演练太极和健身气功八段锦等;“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花海中,一群穿着舞服的少女们跟随着老师吟唱的《上春山》翩翩起舞。
身穿舞服的少女们翩翩起舞。通讯员方蔚 摄
“非遗实践课太有趣了,希望以后还能有机会参加和学习。”武汉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田华带着自己的同学一起来体验非遗,穿起汉服听《诗经》、品茶,还现场请教了古琴的弹奏指法,并向东腔调吟诵的传承人陈思中请教关于吟诵的知识。参与此次课程的大学生纷纷表示,教育部全面推进将非遗传承特长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学校美育工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他们年轻有活力,对非遗感兴趣,学得也快,“愿意肩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
身穿武术服的学生们正在上课。通讯员方蔚 摄
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华学院)副主任肖金云博士、谭润芳副教授介绍,本次活动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文华学院)、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古琴吟诵专委会(筹)主办,既是文华学院省级一流课程的非遗课堂第三年在田野实践的呈现,也是高校联谊、互动,共同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的见证。
编辑:谢源 值班主任:徐嘉潞 值班总编辑:蔡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