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学子助力乡村振兴 乡建坊激发古村新活力
1月13日至20日,文华学子深入乡村发起乡建坊活动,通过文化挖掘、产业置入等共建共宣工作改造传统村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守正创新,不变的乡建情怀
杨方是文华学院2015级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大学期间,她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毕业多年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建设,目前主创乡村规划项目已达40余项。作为本次乡建坊活动的发起人,她的感触颇多:“时隔四年再次与文华学子们一起进行社会实践,好似一篇序章。大学期间,创办工作室的初衷是希望为同学提供实践与教育相结合的平台,让有能力有想法的同学能参与乡村振兴实践项目。通过实践,从职场小白转换为斜杠青年。多年过去,乡村就像一个纽带,不断的将我与母校一次次紧密联系”。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文化挖掘、产业置入、落地实施。景观节点的设计是为了活化用好村庄的各项资源,首先在设计中要融入文化,这不仅仅是设计专业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性学科。同时传统文化在乡村,需要大家共同挖掘并传承,但又不能墨守成规,需要新鲜的思想观念与古老的乡村进行思想碰撞。其次要在建设中赋予景观节点功能性,如提供休闲娱乐、展示当地特色等,也要分阶段建设,还要考虑周边村庄产业情况,以集中打造连片发展的思维进行规划,逐步实现产业发展,引入青年,留住人才。乡村振兴需要文化挖掘的敏锐度、变废为宝的创造力、运营前置的判断力、落地建设的思维性。她坚定地说:“正因如此,我发起了乡建坊活动,招募青年一同为乡村共建共宣,不局限于任何学校、任何身份。希望大家一起,在每一次的乡建坊中共建乡村、共宣乡村、共享乡村”。
多元化赋能乡村建设
寒假期间,当地政府联合湖北城乡规划设计院首次招募大学生共同参与传统村落的“共建共宣”。本次乡建秉承着“就地取材”、“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一砖一瓦,呈现着古朴自然的残破美,让乡村回归乡村。村民施工团队最大限度地保护场地的现状,在满足本土需求的基础上,融入年轻人的想法,多元化共建共宣,丰富业态,赋能旅游。聚焦渔耕文化创新、民俗生活消费场景、青年文化创意等元素,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经营实体,打造具有水乡韵、渔村味、古寨风、烟火气、年轻态和时尚感的鄂东最美“渔乡水寨”,实现文旅共富目标。不同角色共同激发乡村活力。在修复传统村落的基础上,使村落活化发展。
在设计方的指导下,当地村民动手自建进行铺装及建筑立面改造。文华学子与村民一同动手共建,并记录共建过程。节点处将当地本土石槽、老砖搬运至入口处打造自然景观,采用灯笼挂饰装饰渔船,在墙面张贴渔网,点亮闲置空间,营造广场渔家文化氛围。第二节点是改造渔家乐,在工作中,村民将杂乱的菜园进行清理,采用当地废弃老砖作为铺装材料。在文华学子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二个节点铺装已初显雏形。因天气原因渔家乐小院暂停施工,延续到年后继续打造。
共建共宣,期待更多年轻力量
文华学子与当地干部群众历时7天一起完成节点共建,并制作宣传视频,得到了当地村民和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沉浸式体验村落生活也使人文学子留下许多难忘的回忆。文华学子作为武山寨村廖宗泰传统村落共建共宣人,与政府单位、当地村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参与武山寨村廖宗泰的乡建坊活动,走进廖宗泰传统村落,沉浸式体验和感受江南鱼米水乡,古韵悠长。
21级新闻学专业徐棒说道:“我们不仅仅是媒体人,更是村落改造的一份子。”他提到,从参与项目落地实施,到搜集文化遗产,制作手工牌匾、灯笼,将荒土地开辟成诗意田园,让老旧房屋充满了人文气息,意义非凡。参与实践的其他同学们也提到了此次项目从前期策划到落地实施的艰辛,在与当地村民相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这份属于乡野间的纯朴和热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华学子们的到来,让这个百年古老村落,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传统村落共建共宣需要久久为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乡村振兴建设,积极将所学所长用于乡村、服务乡村,将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真正做知行合一、勇担时代使命的新生代青年,用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共同为乡村振兴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讯员:蒋子凝 陈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