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联创工作室:竞赛、科普、支教,这个团队真不一样
简介:科艺联创工作室(即熊永红科普工作室),由国家教学名师熊永红教授于2014年9月创办,并指导团队,基础学部教师朱鸿亮同为团队指导老师。工作室创办以来,指导团队学生参加全国物理实验创新设计竞赛、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竞赛、湖北省青年科普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获国家奖项12项,省级奖项83项,市级奖项30项,国家专利6项。
在校园里,我们说到团体,首先都会想到班级。但有这样一个团体,不是班集体,但却学习氛围浓厚。它汇聚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互相追逐,又能相互帮助,这个团队即和谐又温暖,它就是科艺联创工作室。
只有主角不成戏
走近科艺联创工作室,你会发现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这里汇聚着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或许向往着学科竞赛,或许喜欢科普演讲,又或许向往着乡村支教,他们融合在一起,就是科艺联创。
团队成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的领域,不同学科的同学可以互补。团队指导朱鸿亮老师介绍道:“比赛本身是一个综合学科的,各个方面都会涉及到,比如一个物理比赛,会涉及到物理相关的原理,还会涉及到控制设计、模型原理、外形包装等等。”有的同学专业知识扎实,有点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有的同学口才好擅长演讲,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这就使得团队老师们在组建参赛小组时,会尽量让一些拥有不同技能的同学搭配在一起,分工协作。又或者以老成员带动新成员的模式进行磨合,成员之间熟悉起来都很快。
有能力固然重要,但有时,能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像一个埋在土里的种子,需要浇水才能顺利生根发芽。“快乐学习,寓教于乐”一直是工作室坚持的理念,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同学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一个人做一件事可能会犹豫,会毫无头绪找不着方向,但小组协作,这些“开头难”就能迎刃而解。在小组共同协作的过程中,成员们围坐在一起,一人提出一个想法或者创意,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经过的激烈讨论,思路就会被瞬间打开。有时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是同学们的“甘露”,轻尝一口,清凉解暑,沁人心脾。
在比赛中,实验作品的功能,以及如何去实现,也是成员们一同讨论,集思广益,进行克难攻关。不懂如何做的,就从借鉴开始;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上知网查询相关论文,搞懂理论知识,看前辈学者们是如何研究理论和实现功能的。觉得实验作品功能有待改进、不够完善的,那就一起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案,一起动脑筋去想如何将多种功能汇聚在一起,如何将各部分零件组装的更加契合,实在遇到难题,工作室的熊永红老师和朱鸿亮老师也一直会给予建议和指导,点拨同学们该如何去做出更完美的作品。同学们就是在团队里这种浓厚的“克难”氛围中,锻炼了自己,在协作的过程中,也能结交很多朋友,这也是成员们的一种收获。
2018级广告专业的楼昕怡曾在自己的国奖专访中提到:“大家虽然专业不同,但是一群人在一起,为了梦想一起努力、一起学习的氛围我很喜欢,我觉得这个团队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大家对同样的项目感兴趣,又有各自擅长的领域,组合在一起不同的思维碰撞在一起,同学们能在磨合中迅速成长。
“不管是实验还是演戏都是科学精神熏陶的一个过程。”在诺贝尔实验室里,团队成员们可以激情地讨论,可以大胆地动手去做。动手能力强的一起参与项目的研发,擅长演讲的同学提供给他舞台,文笔好的一起编排科技情景剧,在这里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当有竞赛或是其他活动的时候,熊永红老师和朱鸿亮老师问的最多的两问题就是“你想做什么?”和“你擅长什么?”
已经毕业了的2017级通信工程专业的赵哲,现在在湖北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原也是科艺联创工作室的成员,他喜欢演讲,希望用自身特长,把枯燥的科学知识生动化、优美化。在一起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时,他只有三天的时间做准备,但熊永红老师非常支持他去参加,并给他鼓励。从定主题、收集资料到写讲稿,一遍遍的练习,再到最后上台收获掌声,收获现场专家的认可,这些都离不开团队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即使到了赵哲读硕期间,他的硕士导师也表扬他在本科期间在团队里参加的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和湖北省物理实验创新设计比赛中的成绩,赞扬他有科研的潜质与韧性,并将他推荐去了武大科研天团。
同样毕业了的2017级工程管理专业的陈英杰,也是科艺联创工作室第四届负责人。他从进入工作室开始就展现了对支教的热情。他主要负责了2019年的“恩施支教互联网+红旅”项目。支教时,他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可以改善一点乡村小学的教学情况,即便后来意外扭伤了脚踝,他也没有耽误过课程。扭伤脚踝的那段时间,朱鸿亮老师因为要赶回学校指导其他比赛,在临启程回学校前夜,与陈英杰交谈了很久,才敢放心在第二天返校。虽然留下陈英杰一人管理支教团队,但在熊老师和朱老师平常的锻炼下,他也将团队带领的很好。
在科艺联创,你可以看到的是,老师们尊重每一位队员的个性化,尊重每一个同学的想法。对于清楚自己意愿的同学,熊老师和朱老师全力支持他们做自己想尝试的事情。即使有些同学很迷茫,两位老师也会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合适自己的道路。
我们在一起就是一部电影
刚进入工作室的同学,可能会因为初来乍到而有害怕的情绪,但在团队里这样的情绪不会延续很久。因为从踏入工作室的那一刻开始,团队的两位指导老师就已经开始默默关注每一位同学。
进入工作室的第一次例会,每一位同学都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让大家互相之间有个了解,认识自己未来一同“革命”的“战友”。一些内向的同学,自我介绍时会音量过小,老师们也会对大家进行鼓励。工作室的团建,大家不谈工作,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团队成员们融洽地相处着,互相祝福着“越来越好”。
在参加竞赛时组队时,熊永红老师和朱鸿亮老师建议文理科学生搭配的组在一起,但因为成员之间都不熟悉,朱老师就会让同学们现场进行“破冰行动”,互相认识进行速配。在每次小组作品汇报时,熊老师和朱老师都会非常认真地倾听,悉心指导,指出不足,给出改进的意见,每一次小组汇报后同学们都表示自己受益匪浅。
熊永红老师总是能用她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带领大家找回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而朱鸿亮老师也常根据自己多年指导竞赛的经验帮助大家完善作品,遇到困难时,帮助大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每当大家找不着方向的时候,两位老师总是站出来“领路”;每当有人陷入自我疑惑时,两位老师也会伸出援手,将学生从深渊中拉出。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在访谈中感谢熊老师和朱老师,他们在科艺联创工作室里找到了信念,放大了自己的潜能。
“我希望在帮助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也能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在科艺联创工作室,他们看到了熊永红教授对于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敬畏之情,他们感受到了朱鸿亮老师悉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关怀。一届届成员将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传承下来,大家在一起“快乐学习”。一届又一届,成员换新了一批又一批,但熊永红教授和朱鸿亮老师任然在“科艺联创”中探索着学生们未知的热情。
Copyright 文华学院2020 鄂ICP备09023313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