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最新文章

实践育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记机电学部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团队

发表时间:2023-11-20点击:次


在文华学院,有一支专注于实践教学的团队,团队人才汇聚,其中既有来自985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教授级高工,也有深耕车削加工一线30年的高级技师,还有知名外企施耐德的高级工程师。团队教师坚持个性化教学理念,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倾注心血。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机电学部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了解这支由24名教师共同组成的三育人优秀团队实践育人的故事。



躬身实践,尽心尽责

走进文华学院工程实训楼,一层靠左侧的墙面上“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继续趋步前行,一间摆满仪器设备的实验室,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经中心团队的张莉老师介绍,这只是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的“冰山一角”,在工程实训楼,21个实验室的总面积达15175平方米,拥有各类实践教学设备400余台套,可供200人同时参加工程实训。

2022年3月,文华学院综合性实践教育基地——“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并投入教学使用,中心承接了来自机电学部、信息学部、城建学部、经管学部等多个学部的金工实习教学及生产劳动实习,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实践环境。而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不断发展的背后,有一群人一直在默默付出和奉献着。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团队中,有21位教师具备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在专业知识的教学上,他们可以称得上“轻车熟路”。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早期,学校的实训基地的设备和管理体系由华中科技大学“带土移植”而来,随着学校的发展,实训基地的升级和改造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事情。2021年11月到2022年3月,学校投资两千万元对实训创新中心进行升级改造。教学条件的改善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学习环境,对团队的教师们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在工程实训创新中心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团队不仅面临着800人、近万学时的教学任务,还要进行大量现场改造和设备进场调试。为了配合升级改造又不耽误教学任务,团队迅速调整工作节奏,先是加紧教学进度,部分课程调整至周末节假日上课,教师们全天满课,这样的节奏持续了整整50天,平时加班加点,寒假随时待命,已成了老师们默认的工作状态。

2022年2月,中心全部设备安装到位,开始进入调试状态。在所有团队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工程实训创新中心变得焕然一新。大家欣然感慨:“历时150多天的努力,终于看到了成果。”“看着实训基地不断升级并服务于教学中,真的很有成就感。”

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坚持与时俱进,优化教学手段,以新型教学设备工具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体验。随着教学设备的升级,课程内容随之更新,教师们也需要及时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为了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团队不仅将设备厂家引入学校为老师们讲解相关知识,还将积极走出校外接受专业的培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团队教师们主动加强与各系、课程组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机电学部机械系、智能制造系开展深度交流活动,积极参与课程组讨论,不断优化改革现有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辅助功能。

如今,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的年接待量达到10万人学时,中心全体教职工年工作量超过1万学时。中心课程设置不仅涵盖传统机械加工制造技能和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五轴数控加工在内的多项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还面向全校开设公共通识课程。中心根据各学部专业的不同特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为学生实践课程定制“专属教学大纲”,仅《金工实习》一门就制作了10套教学大纲适配不同的专业人培方案,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夜晚,工程实训楼里的灯光亮起,路过实验室,学生们在老师的指示下操作着仪器,体验着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因为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的建立,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更有参与感的教学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中心负责人之一唐嘉栋老师说到:“自从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竣工后,开设的实践课比以前多得多,学生们实践时间与机会也多得多,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由于“坐而论道”的传统育人方式严重束缚着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项目式教学”在学校得到推行。专业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融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工作室自然打通,让教育自然发生。通过项目式教学,机电学部的Dteam创新工作室、MIS创新工作室、3D打印创新工作室、节能减排工作室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参赛过程中,中心的老师针对来自不同学部的参赛学生知识体系不同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是团队教师们最记忆犹新的一次比赛。为备战此次大赛,学生及指导教师经历7个月的备战训练,期间经历了疫情、线上教学训练、甲流等等一系列的困难,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中心的大赛指导教师唐嘉栋、陈文涛、席雯分别对参赛的六位同学进行谈话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摸底,了解他们擅长的学科和不足的地方,并让他们自主选择队友,形成了分工明确、目标一致的参赛队伍。团队的席雯老师说道:“学生作为机器人专业学生,在数控以及数字化孪生方面特别薄弱,可以说是零基础,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生培训难度指数倍递增。大赛三天,学生们分成三组分别参赛,因为大赛时间线较长,每晚10点便是我与其他指导教师对学生们的复盘会,每天几乎都是凌晨两点左右休息,为学生们倾注心血。”

2020级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参赛学生王一丞在回忆时说到,参赛过程中团队遇到了很多阻碍:首先是参赛经验不足,他们只能从零开始,加上大赛对参赛队伍的人数有所限制,仅能两人一组参赛,但比赛涉及的内容却很多,包括机器人调试,PLC逻辑编程及通信,数控加工等领域,每个人都要承担很多的内容。他们只能打好基础,通过参加比赛方组织的培训进行巩固,然后针对样题进行练习,反复磨练。让他深受感怀的是, “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平台,平时培训的氛围很好,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提,教师们讲的投入,学生们也听的认真,师生间其乐融融”,在备赛过程中,团队教师们尽全力为学生们搜集信息,邀请了来自华中数控和高德信息的工作人员为他们进行知识培训和讲解,并在赛前为学生做押题分析、编程答疑和线下培训。经过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和现场实操等环节紧张激烈的角逐,团队勇摘金银六块,其中,我校代表队王一丞、刘艺杰获得大赛高校学生组全国一等奖,直接获得华中数控企业入职邀请书。通过项目的参与和学科竞赛,学生们不仅学习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知识的实际运用过程,还使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了激发,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基础。

育人为本,质量第一。在文华学院建校二十周年迈入“十年提高”阶段,机电学部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团队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文华园路8号

联系电话:027-87599238、87599065

传真:027-87599540 邮政编码:430074

杏彩体育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