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及其场景应用,正在深刻地变革和颠覆着社会生活的很多领域,其中,也包括高校的文科教育。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高校文科教育在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课堂上什么样的课,实验室训练什么样的技能,毕业后拿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去应对社会变化的各个方面,正经历着巨大冲击和变革阵痛。如果漠视这种趋势和冲击,不在文科的应用特色建构上予以关切,那么专业培养的定位和社会真实需求之间,将日渐背离甚至渐行渐远。
正是基于此,从明确感知技术发展对文科教学的冲击那一天开始,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就开始了求新、求变和求实之路,力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考题中,向社会提交出合格的答卷。
“文科专业也要发展智能实验室!”
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从语音楼独立出来,有了自己的大楼,这时候的实验室建设在本质上只是对传统文科专业一般实践教学的笼统性支撑,只能完成最简单的一些训练操作。比如传播类专业能演播实训和非编练习就可以了,语言专业能进行初级的办公流程模拟训练就可以了,法学专业能再现常规的庭审场景就可以了。到2012年时,为应对当时社会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来配合课程的改造,把人文楼505教室改成了媒介融合实验室,并具有团队式融合训练的空间环境。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老师们发现实验室并没有跟当下最真实的媒介前沿工作场景对接上,想象跟实际有了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在2014年之后的新媒体岗位业态需求,和2019年后的智能传播业态需求之下,仅仅靠训练项目融合的教学方式和硬件条件并不能保障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特色的实现。那么,搭建怎样的软硬件系统框架,设置怎样的教学内容和训练项目,才能让学生具有应对智能传播导致的业态新变化呢?这是摆在学部各个学科带头人面前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2019年10月开始,学部领导、新闻系教师和大数据专家商讨后,决定集体出去考察,从中央电视台媒体和新华社的一些智能场景,到考察像安徽大学对于智能化媒体应对比较积极的大学,最后再去像封面传媒、华西云等一些对智能媒体比较敏感的媒体机构,来得到最终的考察结果。学部共同商讨后,最终同国内智能传播应用相对领先的四川封面传媒集团合作,来共同考察实验室当下的功能使用情况,根据不足再来进行改进。最终在学校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两者共同开始建设智能媒体实验室。
在2021年5月,完成了智能媒体实验室503教室的建设,这也就解决了人文学部中与媒体接触最多的新闻和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的问题,新闻和网媒专业有了自己的封面智能系统、蜂巢舆情系统。但人文学部还有法学、汉语言、广告专业,在当下的社会变革中,文科的很多岗位都体现了智能化实务的特征,所以其他专业学科建设也迫在眉睫。
在2022年,人文学部陆续购入了广告学专业的集搜客、智能品牌软件、智能品牌跟踪分析。汉语言专业也加入了“in课堂-大学写作智能训练系统”。还有法学专业的“LETS法源智能化系统”等训练软件。在学科实验室建设的不断完善下,505媒介融合实验室和404广告设计实验室等教室也在IP囊括的路径下完成系统搭建,所有的实验室都可以在智能化实务系统平台下共通共用,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去进行拓展学习。
“文科生也要能敲代码!”
如今智能媒体实验室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实验室目前已经可以提供融媒体采编发布、舆情数据分析、智能化新闻写作、用户分析、传播内容分析等多项实验实训教学。当谈及实验室的优势时,黄龙老师说道:“实验室与四川日报封面传媒合作打造后,拥有智能化媒体系统,一流的硬件设备,配置最新的软件版本,能够流畅运行音频、视频、剪辑、图片等新媒体项目处理。并拥有超宽屏展示,方便数据的清晰可视化,如在大型数据分析调查,做舆情分析上能够更好地进行展示。利用声学设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教学环境。”
“我们也可以敲代码了?”文科生嘴里听着很荒唐的一句话,终于成为了现实。建成后的实验室着重提升学生在全媒体视野和创新思维指导下进行内容采编和整合传播的能力,推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像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可视化、广告设计软件应用等很多集聚媒体特色的课程,可以使得学生们走出教室,抛开理论属性知识,带着怎么看问题和怎么分析问题的脑子去实验室解决问题。
网络与新媒体2104班的黄官雨和蔡萌萌同学因为自己笔记本电脑的配置问题,无法在课后完成非线性编辑基础课程留下的结课作业,当纠结之时,听说智能化实验室可以全天向学生开放,在向老师道明情况后,两人走进了人文楼503教室。面对流畅的电脑使用程序,全面而完整的软件配置,两个人不禁感叹“太高级了!”2016级已经毕业了的新闻系学长李昌硕当听闻智能化媒体实验室的建立,立马去翻看学校官网上的人文实验室照片,羡慕地感慨道自己真的是生不逢时啊!
走进一个新的地方上课,老师们也有全新的体验。杜俊伟老师谈到,在智能化媒体教室上舆情监测系统的课程时,每个人都能实时进入舆情数据平台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通过终端共同用这个系统来获取和分析数据,再来解释数据背后的预警特征和社会变化。如果你想获取准确的反馈结果,那就必须在智能媒体实验室里进行操作。
由于智能媒体实验室在智能传播生产系统上的实景呈现功能,以及全网舆情信息的爬梳、呈现和分析功能,它支撑了学部教师在相关前沿性研究项目上的开展可行性,也支持了智能化实务相关教科研成果的进展和产出。比如说新闻专业李觅老师以智能媒体实验室为依托,成功申报立项了文华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智能传播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问题研究》,或者是在实验室承担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如鲁汉榕教授撰写的《智能媒体概论》等,逐步孵化了、成形了特色化系列教材研究的生长点,使学部师资的科研在这新的生长点上,以“专业+智能化”的逻辑形成学部特色与研究合力。
“学校所学要持续对接业界场景!”
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目前已经运行一年的现状来看,目前的系统只有媒体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支撑功能和舆情监测与分析功能,所设置的实验项目也围绕这两个核心功能展开因为上课的人数和场景的问题,有一些系统性的功能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去升级和分析。随着人文学部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学部实验中心机房不足的弊端非常明显地凸显了出来,这也代表实验室学习建设也需要更多的考虑。不过计划中,已经准备在现有机房的规模下,根据测算来增加(扩建、改建)两个稍大的机房,来应对教学的需要。
还有就是在实验室建成后,基本上是根据课程的名称和智能化属性强不强的问题,来进行实验室使用的分配,但是具体实验实训项目是否合理,还需要做一个全盘的考量,来考虑目前所做的实验项目是否有价值。这些问题都是随着智能化媒体实验室不断地使用发展而所浮现出来的,最终也是需要继续与业界进行讨论来商讨出来应对的方案。
对于实验室未来发展的规划,杜俊伟老师表示,希望智能化媒体实验室跟紧业界真实媒介场景发展,保持紧密的对接和更新升级,不然五到十年左右就会失去相对优势甚至转为落后。另外一方面,老师们的教学和科研还是要依托智能媒体实验室的发展来围绕它形成合力,这样文科智能化实务的培养特色就会有一个持续而澎湃的后劲,使得文科的应用化特色建构走深、走实、走长远。
在学科与专业的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鲜活的力量就是学生们。在智能媒体实验室的加持下,学生们将有更多的时空条件实现“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把握住实训实战的机会,去参与不同类型的学科竞赛、实训项目和社会实践,真正获得个性化的成长空间,最终学有所获,练有所长,成为智能时代的优秀文科人才。
Copyright 文华学院2020 鄂ICP备09023313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