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的水平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如何落实学校个性化教育模式,培养专业满足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机电学部十年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实践探索的道路。
一平台+六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空间氛围
走进机电,首先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空间氛围,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践教学平台)、文华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智能制造与三维数字化设计中心、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实践教学中心、智能制造与3D打印中心、创新创业中心等实验实训室,华中数控、欧特克、山东华天、金石兴、嘉一高科、施耐德等合作企业的名字一一映入眼帘。实验或实训室内,学生按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类项目的实训和实战;创新工作室内,学生们则按团队热烈地讨论着正在进行的学科竞赛或科研项目;办公室内或会议室内,老师之间、师生之间,以课题组或项目组讨论着正在开展的教学项目或各类教科研项目。
当然,最令我们骄傲的是,工程实训楼一楼大厅左侧的“焕然一新”。在2022年2月,文华学院智能制造工程实训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并投入教学使用,这是文华学院斥资2000余万打造的现代化实验实训中心,中心由四个功能区组成:智能制造生产线与虚拟仿真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组成的先进制造实训区、先进五轴机床与多轴加工编程平台组成的多轴加工编程实训区、由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平台与工业机器人装调应用与维护实训平台以及工业机器人1+X多功能实验平台三大平台所组成的工业机器人实训区,数控车床应用编程平台与数控铣床等设备组成的数控编程实训区;AGV小车、立体料库、视觉应用系统等等一些你从没见过的高科技这里都有。在这里,师生可以共享科技的魅力,也可以真正的“身临其境”去触摸、去操控、去感受这些书本上的知识转化的实体。唐嘉栋老师感慨道:“自从工创中心落成后,开设的实践课比以前多得多,学生们也有更多的实践和机会,这些都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此外,不少同学表示以前在课本上或网上见到的东西,现在它就在眼前。
产教融合,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产教融合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必由之路,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抓手。产教融合的直接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效满足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机电学部从2014年开始就在学校的指导下深入200余家企业调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确立了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机电学部先后于2016年承办召开文华学院“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教育论坛暨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2017年承办召开文华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2018年承办召开总结·思考·规划·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暨党建工作研讨会、2019承办年召开文华学院新工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论坛暨机器人工程专业教学研讨会会等深化对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和落实。
学部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共同体,建设集教育、培训、产学研一体的智能制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2014 年底,与Autodesk 共建欧特克中国-文华学院数字化设计中心实验室投入价值千万的正版三维数字化设计软件;2015年与东风汽车变速箱有限公司合作获批全校第一个湖北高校省级实训基地,2016 年同武汉金石兴机器人合作投入300 余万元共建了华中地区同类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实践教学中心,全校第一个开展校企共建专业;2016 年同山东华天共建数字化设计实验室投入价值200 余万元的数字化设计软件,2017 年嘉一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近300 万元建设了3D 打印创新中心,2018年同武汉经纬度共建人工智能与无人机工程创新中心。学部更是与华工法利莱、森松制药、联影、广东普华等企业长期开展“岗位项目课程模式的”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23年3月机电学部同武汉光谷蓝焰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安和节能新技术有限公司、武汉高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进行了智能装备与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基地启动暨授牌、新能源智能设备技术研发中心启动暨授牌、智能物流装备数字孪生湖北省高等学校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授牌及产教融合合作项目发布会,从教的合作深化到研的合作。
项目式教学,个性化教育的工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硬件设施完善后,便是最需花心思的“软条件”,如何将硬件与人才培养融合,这个关键是课程。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中介,是专业特色发展和变革的核心元素,决定着专业在教育改革中是否具有生命力。如果将课程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则是课程教学模式,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差异,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课程教学模式,把课程资源进行转化,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驱动教与学的改革深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能力培养要求。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建设最终都要依靠教师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中。机电学部经过广泛研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工科专业特点,通过能力导向确定了项目式教学的主攻改革方向。
机电学部张新建老师2014年开始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改革试点,2015年在学校暑期研讨会上提出项目式教学改革,2016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式教学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立项。现在,机电学部已获批了8项校级项目式教学的教改课题、1项省级项目式教学改革课题,近20名老师的14门课程开展了项目式教学改革实践,在全校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示范效应,并最终形成了全校推广的项目式课程教学特色。目前,机电学部已经建设校级优质课程20门,省级一流课程5门,通过项目式教学找到了一条从学生的差异化到教育的个性化工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路径,为学校个性化教育进课程做了开创性的实践探索工作。
项目式教学是指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集结在一个或多个项目中,以项目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形式,老师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项目实践、感悟与探究。通过项目式教学,专业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自然融合,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工作室自然打通,让教育自然发生。通过项目式教学,机电学部的Dteam创新工作室、MIS创新工作室、3D打印创新工作室、节能减排工作室等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通过项目的参与和学科竞赛,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求的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
Dteam的李哲军同学回忆到2021年暑假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湖北省赛事时,准备这个比赛项目要与四个学部的同学交流合作,历时三个月多,从学部赛到校赛再到省赛,他们的项目最终获得了湖北省银奖。这个夏天给李哲军及其团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通过一个项目,他们用到了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学到了新知识、提升了专业力、沟通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MIS工作室的殷超回忆其2021年暑假比赛的经历,时间紧、任务重,有段时间,十几个人天天忙在工作室,经常熬夜到凌晨甚至通宵。“你们放手做,我们做你们的后盾”,老师的话让他们非常感动,让每个同学都全身心投入比赛。最终工作室首次参与RoBomaster大赛,就获得湖北省步兵组一等奖。
抓住关键,努力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张新建老师在和我们聊的时候,反复向我们强调,要多去采访学部的一线教师,他们在文华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为学校和学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主动的开展项目式等个性化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说,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关键就是这两者,机电学部的很多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扎根课堂。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是理论研究、研讨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相推动的过程,也是各专业教师共同创造的过程。
2012年,学校集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召开第一次学校层面的工作会议,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从企业引进教师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机电学部在学校的指导和支持下,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性文件,选派教师到专业对口企业,校企合作企业学习锻炼,每年的暑期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对新进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研究,与多个单位签订协议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三年,机电学部教师参与企业培训达100余人次,共培养 34 名双师型教师,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通过近十年的个性化教育与专业相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极大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近5年来,机电学部培养毕业生近3000名,考取研究生400余人,就业率、研究生录取率都在学校的前列,用人单位评价我们的学生“留得住、用得着、成长快”。机电学部报送的《创新校企合作 打造毕业即就业一站式就业模式》更是入选湖北省教育厅发布的2022年度普通高校院(系)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育学生创新团队6个,近五年获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300余项。培育学生创业团队21个,毕业生创办企业20余家。校友柯兴昌2015年创办的广东普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在2021年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中荣获成长组第1名,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其产品和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废气净化领域综合解决方案的最佳供应商之一。校友曹冲2017年创办的武汉华兴同创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消失模铸造行业痛点,研发的系列自动点胶机产品占据国内90%以上市场,国内客户包括了东风商用车、武钢集团、合力股份等一系列知名企业,并为德国宝马提供消失模相关技术工艺,成长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企业,被武汉经视、武汉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十年提高阶段,机电学部将进一步深化个性化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探索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下一步,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围绕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不断扩大产教融合“朋友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文华学院2020 鄂ICP备09023313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