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向雅雯
许万应,文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2020级自动化专业2班学生,担任学习委员,信息学部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自动化飞龙团队学生负责人,熊永红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2020-2021年度荣获文华学院“一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在第八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湖北赛区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湖北省二等奖,第五届中国大学生五分钟科研英语演讲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曾有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经历,获得过三星志愿者证书。
命运之所以绚美,是因为它蕴藏着无穷变数,总是难以捉摸。十年寒窗,一朝得以进入大学,有人因为迷茫沉沦于短暂的娱乐,有人却步履不停找到自己的方向,为之努力。曾经迷茫的他,如今已是能在大赛中游刃有余的负责人。两年时光匆匆,许万应以实践为脚步,在一次次竞赛中成长。
接触·突破迷茫
走进文华的校园,告别应试教育,迎来大学生活的自由,大一的许万应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迷失了方向。除了按时上下课,好像没有别的事可以做。直到大一下半学年有工作室的学长到班上招新,这才让许万应茅塞顿开,决定去试一试。
正式加入工作室前,许万应还需要经过审核期的考验——独自做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从构思到细节再到作品的完成,平常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需要他独自完成。彼时的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大一新生,专业知识欠缺,动手能力也不足。为了更好地完成项目品,许万应在一个个晚自习后走进实验室,反复实践、反复测试、反复完善。在考核期间,一本本专业书籍,他一行一行啃;一个个不同的知识点,他一点一点学;一次次作品出现问题,他一遍一遍改……好在结果没有辜负那些实验室的夜晚,通过了审核期,许万应这才顺利加入了工作室。
“相比大一上半学期的迷茫,虽然累了一些,但是觉得很充实。” 渐渐地,通过一次次比赛的历练,许万应越来越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备赛中面临的难题。一步一个脚印,他突破了自己的迷茫,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成长·实践中学习
经过了短暂的迷茫,许万应对大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并不像别人说的那样,上大学以后就轻松了,大学其实就是让我们学习的。”
作为一个“小白”,最初准备竞赛的时候,许万应也不知道从什么方向入手完成作品,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研究了许多大赛往年的获奖作品,通过一次又一次审题,来确定自己的作品方向。设计好作品,许万应会把自己想象成评委,从评委的角度来看看自己的作品,这样一来,就能发现自己作品的问题和优点,着手去改。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做竞赛时,他也遭受过挫折。
他曾报名参加一次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他为这次比赛准备了很久,在一段时间的反复实验检查后,他信心满满地提交了作品,然而没想到的是,由于提交作品时将准考证号填错了,他最终什么名次都没有拿到。努力付之东流,他的心里十分受挫,但是很快他也意识到,这不仅是一次失误,更是为他敲响了警钟,这个小小的失误在今后的比赛和生活中也会一直提醒他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每一个小失误都可能造成大的影响。在2022年的二月份,他又和团队一起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年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这次大赛许万应心中有些紧张,也为了避免再出现失误,他与队友一次又一次实验、改进,每个小细节都力图完美。功夫不负有心人,许万应与队友凭借智能垃圾桶“小鹿”获取了湖北赛区的一等奖,代表湖北省参与了全国决赛。在全国决赛中也不负众望,凭借语音系统、智能垃圾分类和行走功能结合了环保、智能和创新等优点,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经历过失误,许万应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沉下心来,总结思考,笃定钻研,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
坚定·冲劲大于能力
在许万应眼中,做好竞赛最重要的并不是强大的能力,而是冲劲。一个有冲劲的人,往往能更好地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这样的冲劲,每个人都在做,并且向一个方向靠拢,好的团队配合加上心往一处使的劲,就是许万应眼里最重要的事。
许万应始终保持着冲劲,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做队员时,他完成好自己分内的任务,在学习、实践中探索。不懂的事情,就询问老师,查找资料;任务没完成,就整夜整夜泡在实验室研究;遇到瓶颈,就和队友一起探讨研究。做团队负责人后,他挑起团队的大梁,协调任务的分配。
除了加入了工作室,许万应还加入了信息学部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自动化飞龙团队。有时候常常几个部门都有任务,他却从来不觉得烦。“我觉得既然自己选择加入,就不应该抱怨。”在这短短的两年里,负责人许万应带领团队获得过3项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奖项,20多项校级奖项,他自己也获得了多个人奖项和荣誉。怀着冲劲,许万应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地前行。
一张张奖状证书、一座座奖杯,对许万应而言,除了
Copyright 文华学院2020 鄂ICP备09023313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2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