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奉献为青春的底色,以友爱为交流的钥匙,以互助为付出的目的,以进步为活动的成果。文华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是一支充满青春力量的团队,青年志愿者们用行动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
坚定不悔的前行者:尽己绵薄之力,予人一份温情 (常英豪,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2101班学生)
选择支教对常英豪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不悔旅程。
上大学之前,常英豪就决定要找机会去支教,直到2022年上半年的四五月份,听说支教活动正在报名的他立马加入了支教团队。
满怀憧憬的常英豪来到当地,看见之前从没想过的环境,心里五味杂陈。没有空调的宿舍,两个吱吱呀呀的电扇,三十八九度的闷热天气……眼前的环境不由让他有些发怵,几乎一整晚没睡。不同于别的支教活动,这次支教没有老师带队,也没有高档的酒店可住,常英豪和队友们需要自己打理生活琐事。校长明白他们的辛苦,让他们在办公室打地铺。“虽然说打地铺也不会很舒服,但办公室有空调,至少凉快了。”常英豪如是说。
时间一天天流逝,习惯了环境的艰苦,常英豪其实很享受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他就觉得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家访工作。在学校里,孩子们都是活泼开朗的,可是走进家庭,常英豪发现,他看到的远远不是真实的情况。有的孩子,父母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顾;有一个孩子,父亲尚在,但并不关心孩子,孩子的生活都是由爷爷照料;还有的孩子身体上有残疾,家庭条件也困难,搬迁的房子还没批下来,一家人住在山里的毛坯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常英豪有些动容,“但说实话,我们没办法改变太多,能做的也只是鼓励和安慰他们,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他感到有些无力,更多的还是心疼,也更加坚定自己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常英豪深知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改变这些情况的,只能尽自己所能,引导孩子们向往更好、更大的世界,让他们怀揣理想长大,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比起其他志愿活动,常英豪认为支教是更加纯粹的。他们没有报酬,甚至是自费参加,不带任何目的地走进大山,只希望给孩子们带去自己的关爱。对于他来说,能让孩子们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给自己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就是支教的意义。
追逐星光的赶路人:付出以助他人,坚持以保初心(张一鸣,文华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101班同学)
2021年暑假,家乡河南遭受大暴雨,居住在受灾区的张一鸣既担心,又被民间自发的抗洪志愿者深深感动,因此,她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并从此与志愿活动结缘。进入文华学院后,在潜能副导师詹心怡的引导下,她加入了城建学部青协,从此很多志愿活动中都有她的身影。她坚持每周至少做一次志愿,平时也会活跃在网络微公益活动中。志愿活动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这样的漫长却不会让她感到疲惫,而是带给她归属感。
为了配合本科评估,营造文明校园,城建学部倡导文明引导员志愿活动,张一鸣也是其中的一员。由于要劝阻同学的不文明行为,时常有同学认为文明劝导员是“多管闲事”的存在,但张一鸣仍在坚持做这件事。在她看来,这样一件小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校园核酸志愿时,六个多小时的坐岗登记带来的疲惫可以被同学们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谢谢”轻松化解。同学们的一句鼓励,一个认可都是她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在担任城建学部青协会长后,张一鸣把机会留给学弟学妹们,努力为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志愿环境,同时也以身作则,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认真对待志愿活动。
“志愿者能够传承这份信念,让大家感觉世间都是有真情在的。”在志愿活动中,张一鸣不仅收获到一群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也在一次次活动中成长。在雨花斋的志愿活动,看到拾荒老人或是一些衣衫褴褛的爷爷奶奶,张一鸣深受触动——还有这样多为生活所困的人们,这更坚定了她做志愿的决心。
经过志愿活动的锻炼也让张一鸣逐渐变得开朗、健谈和理性,她不再看重那些无意义却又费时的事,站上讲台也不再慌乱,更加成熟稳重。张一鸣始终记得自己做志愿的初衷,即使有不理解、有危险,她也仍坚持将爱的火焰燃烧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投身为人的服务者:明自身志与愿,付出为人与己(黄奕中,文华学院城市建设工程学部工程造价专业2003班同学)
加入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对大一的黄奕中来说,只不过是选择了一个社团,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选择会对他之后的大学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起初加入青协,是想做一些贡献。因为自己是外地人,所以深知地铁路线复杂的他常报名参加地铁志愿活动,在一次次志愿中,他帮助了许多和他一样的外乡人,还有年迈的老人在“地铁迷宫”中找到回家的路。“也许有时候确实很累,但是当陌生人拍拍自己的肩膀说一句:‘谢谢你’或者‘辛苦了’,那个时候就会感到很满足,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黄奕中如此说道。
后来,他还参与了学校举办的大学生运动会的志愿者场务组织工作。面对与各学部的志愿者沟通问题,黄奕中有些犯难。他没有类似经验,只能先查阅资料,再找对方沟通。在彩旗方阵的训练过程中,也遇到许多困难。为期19天的训练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下雨,方阵中的100多人只能分批找空地练习。在运动会开幕式的前一天晚上,由于计划有变,黄奕中不得不带领着志愿者们重新排队形。经过这些磨难,志愿者方阵的气势不减反增,对于这样的结果,黄奕中觉得:“因为大家一起努力想要完成得很好,所以我也相信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最触动黄奕中的是大一时到武昌徐东敬老院做志愿的那一次。清理完敬老院仓库,他和同伴一起陪老人们聊天。因为他们的到来,爷爷奶奶们都非常开心,拉着他们的手说话。在与一位老爷爷的聊天中,黄奕中知道了这位爷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老志愿兵,由于亲人的特殊情况,没法照顾他,便把他送到敬老院。那天上午,黄奕中陪爷爷聊了很久,分别时,他也向爷爷许诺还会再回去看他。之后由于疫情再次暴发,敬老院不再对外开放志愿活动,时至今日,他都没有机会再去探望爷爷。“爷爷奶奶们在敬老院,其实都非常孤独,我们去了以后,他们都把我们当自己的孙子孙女。所以说这次经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难忘,还有些遗憾。”
作为一名志愿者,黄奕中深知做志愿并不是浮于表面的,不该把志愿者精神当作标语,而是融入自己的生活,红马甲在与否,他始终有一颗热忱的心,随时准备帮助别人。
坚定本心的行路者:坚定本心行路,奉献服务他人(赵磊,文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汉语言文学专业2005班同学)
“做志愿确实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怀揣一颗帮助他人的心,赵磊成为了一名青年志愿者,文华学院、循礼门、武汉火车站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虽然过程非常累,但是坚持下来却让赵磊非常有成就感,正是这份成就感和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给了他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熙熙攘攘的武汉火车站,一位只身来汉的爷爷在人群中迷茫。在赵磊帮助爷爷买票时,爷爷一直在拍视频。在交谈中,爷爷说出了他曾经被骗的事情,害怕这种事会再一次发生,所以他要拍视频,记住赵磊的长相。赵磊知道爷爷的想法后,大大方方地把脸露出来给爷爷拍,“只要我是志愿者,就要对得起红马甲。”这是对老爷爷的承诺,也是赵磊对初心的坚守。
在提及志愿经历中印象很深的事时,一个由爷爷奶奶们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出现在他记忆中。领队的爷爷是一名资深的共产党员。在交接班时赵磊和爷爷探讨为什么一直在坚持做志愿者,爷爷指着党徽说他是一名党员,他很乐意帮助别人。爷爷纯粹的想法深深感染了赵磊,在与爷爷的交流中,赵磊收获了很多在平时志愿活动中学不到的知识,也更加坚定了赵磊做志愿服务的心。
“因为我觉得真正的志愿者应该是抛开所有一切的物质条件,去履行自己的责任,这就是我做志愿的初心。”对赵磊来说,做志愿不是任务,而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以前的赵磊很看重志愿时长,觉得志愿时长是一个证明,但是对现在的他而言,志愿时长只是app上的积累。在假期里做的所有志愿活动,他都没有接受志愿时长证明。对于赵磊来说,志愿汇中记录270多个小时是一个又一个生动画面,一位又一位帮助过的陌生人的笑脸,一次又一次的难忘的经历。现在的赵磊,已经无所谓数字的多少,在他心里,有着大于数字的积累。
2021年暑假,赵磊在桂林支教;2022年暑假,赵磊投身家乡昆明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年又一年,赵磊始终坚持在做志愿的道路上前行。艰苦的环境下,他积极笑对困难;蔓延的疫情下,他坚持防控工作。既然选择了志愿者,他就从没想过放弃这条路。
成长的道路上无止境,赵磊怀着热爱的心,将在做志愿的路上越走越远!
Copyright 文华学院2020 鄂ICP备09023313号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3292号